李明给远洋贴上“稳健”标签

远洋集团——李明为其贴上“稳健”标签

虽然房企年报“延期”盛行,但具有央企背景的远洋集团似乎并未受到影响。

3月23日,远洋集团如期披露了其2021年年度业绩报告。

财报显示,过去一年,远洋集团实现营业收入约642.47亿元,同比增长14%;实现毛利约112.58亿元,同比增长8%;毛利率为18%,同比略有下滑。流动比率为1.65,偿债能力有所增强。

此外,年报还显示,2021年远洋集团及其合营企业和联营公司共实现协议销售总额1362.6亿元,同比增长4%,创下历史新高;全年协议销售楼面面积约767.35万平方米,同比增长9%。

3月30日,针对远洋集团的业绩表现,国际知名评级机构惠誉发布评级报告,重申其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为BBB-,展望不变。惠誉指出,远洋集团土地储备优质,财务灵活性强,且拥有稳定的融资渠道。同时,惠誉还对远洋集团前两月的销售额作出点评,指出其业绩表现超出同行。

如果放在房地产黄金年代,远洋集团的这份表现并不算好。然而房地产行业在经历多轮调控、融资环境紧张、房企暴雷不断的当下,远洋集团的业绩和评级却在无形中变得有些显眼。而作为远洋掌舵人的李明,也由此再度得到行业关注。

作为老牌京系房企,远洋集团脱胎于央企中远集团,后来中国人寿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股东背景不可谓不雄厚。不过,在房地产行业狂奔猛进的黄金时代,远洋集团却显得谨慎有余,变通不足。尤其是行业盛行高周转的那几年,远洋却大谈产品品质,由此其销售规模也逐渐被昔日的同行超过。在2015年至2018年,远洋集团虽然销售业绩也突破千亿,但排名也一度跌出TOP30。

不过,地产行业在经历了多轮调控之后,昔日“日进斗金”盛况不再,以“稳健”著称的远洋集团反而因祸得福。今年3月,远洋集团如期发布了年度销售业绩,营业收入、销售额、净利润这些核心指标都有增长,不过受行业大趋势影响,毛利率也下滑了1个百分点。随后,远洋集团又成功保住了惠誉评级,虽然BBB-不是最高,但从级别上而言仍然是投资级。要知道,如今可以说是房地产行业的“艰苦时刻”,近30家房企年报难产,评级下滑更是成为房地产行业家常便饭。

此外,或许是对当年“多元化”的反思,远洋集团这几年一直在强调聚焦主业,撕掉“京派”房企的标签。也正因如此,远洋集团在2021年7月收购了红星地产,进一步完善在南方的布局。2021年,远洋集团新增货值超过800亿元,二级总土地储备超过5300万平方米。但远洋集团似乎并未完全房企对多元化业务的探索。目前在其官网中,远洋集团的协同业务包括了养老、资本、数据和物流。

值得一提的是,远洋集团旗下还有价值不菲的商业地产和不动产资产,比如长安街上的远洋大厦、Z6,成都远洋太古里、杭州乐堤港。据其官微披露,远洋集团仅在北京就有十余个写字楼项目,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在房地产行业中,这些持有型物业是重资产,虽然有稳定的租金收入,但是也占用公司资金,降低资金使用效率。因此,很多公司都在提出“轻资产化运营”,就是将商场或写字楼的股权出让,然后输出管理和服务,借此获取服务收入。但李明面对着这些压箱底的资产,却显得很谨慎,提出要探索不动产中轻资产化的发展策略。

2021年10月13日,远洋集团宣布联合数家国际投资人,共同出资参与设立总规模为14亿美元的核心写字楼基金,专注投资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成熟甲级写字楼项目。与此同时,远洋集团还将旗下北京CBDZ6地块及远洋光华国际项目,以64.15亿元的对价注入该基金。据说两个项目入股后,远洋集团既回流了现金,但也还保留着操盘权和管理权。

从这里也不难看出,为何远洋留给外界最大的标签总是“稳健”。

当前,虽然相关政策出现边际放松的趋势,但是购房者观望情绪浓厚,且新冠疫情对成交量也造成一定冲击。2022年前2月,远洋集团实现协议销售额82.2亿元,同比下滑18%。虽然相较于下滑40%的行业平均水平表现较好,但远洋集团能否克服诸多行业不利因素,抓住机遇实现弯道超车?一切都尚需观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