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洋集团:“信用基石”背后的底线思维与高线意识

远洋集团

自2021年四季度以来,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场深刻的调整与重塑。受调控升级、金融政策趋严等因素影响,行业持续出清、盘整与分化,现金流、信用资质、产品力,成为衡量房企发展潜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要标尺。

在这种大环境下,财务稳健的远洋集团继续坚守底线思维,以高度自律换来自由与从容。年初至今,远洋集团已成功落地多笔融资计划,提前两个月完成上半年融资计划;同时,远洋还提前偿还5亿美元债,未来两年内无集中到期压力。2021年12月,远洋集团还低调地完成了《远洋健康建筑体系》的全新升级,巩固了在健康产品领域的领先优势,为后续业绩的稳定增长注入了持续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在房企频遭机构下调“评级”的特殊时期,远洋集团先后获惠誉维持“BBB-”及穆迪维持“Baa3”信用评级,并与中海地产、华润置地、中国金茂等数十家房企,成为行业里硕果仅存的“投资级”评级房企。

当行业出现重大的转变之时,“战略定力”成为最为稀缺的无形资产。在波云诡谲的形势中,如何走得更为长远?远洋给出了它的答案。

“三道红线”全绿,以底线思维做经营

稳健,是这家老牌房企最显著的标签。

譬如,在2020年监管层制定“三道红线”指标,用于指导房地产企业降杆杆、降负债的时刻,远洋集团就已经是“绿档”房企。截至2021年末,远洋集团“三道红线”指标保持全部达标,已连续3年处于“绿档”。

譬如,远洋集团始终保持着合理的债务结构合理,负债到期分布均衡。据2021年业绩报显示,远洋集团1年内到期负债占比20%,1-2年内到期负债占比19%。今年4月,远洋集团提前偿还了一笔5亿元美元债,未来两年内无美元债集中到期压力。

譬如,即便房地产行业经历了一轮“流动性”危机,但包括穆迪、惠誉在内的权威评级机构,均对远洋集团的流动性表达了肯定。在最新的评级报告中,穆迪指出,远洋集团拥有良好的流动性,该公司将拥有充足的资源(包括无限制现金和经营现金流)以覆盖未来12个月内到期的债务。惠誉则表示,远洋集团财务灵活强,并拥有稳定的融资渠道。

远洋集团始终坚持“底线思维”做经营。过去一年来,正是凭借在财务端的长期高度自律,才换来远洋融资渠道的畅通。

5月20日,据中国银行间市场交易商协会官方平台信息显示,远洋集团将定向发行2022-2024年度债务融资工具,金额为30亿元,品种为定向发行债务融资工具(PPN),已“完成注册”。同日,“19远洋01”债券完成9.5亿元金额转售,超出市场预期。在此之前,远洋集团已经成功完成了多笔融资动作:1月,成功增发2亿美元票据;3月,发行20亿元PPN;4月,发行2亿美元绿色票据,票面利率3.8%。足额的现金流入,为其稳健经营创造了条件。

截至2021年末,远洋集团还拥有已获批尚未提用授信额度超过人民币2,300亿元,综合资金成本进一步降低至4.96%。而穆迪、惠誉继续维持远洋集团“投资级”评级,也为其接下来的稳健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业绩稳定,以自律换自主

以稳健财务状况为依托,远洋集团得以按照自身的节奏,合理推进开盘及投拓节奏。虽然行业承压,但远洋集团仍然保持了较为稳健的业绩。2022年1-5月,远洋集团实现协议销售额近294亿元。在第三方榜单中,远洋集团销售业绩排名增至26位,较去年同期上升了17名。

今年3月,当房企年报“难产”、“延期”成为行业高频词汇时,远洋集团如期发布了2021年度业绩,向市场交出一份稳健答卷。从财报数据看,1363亿元的销售额,以及642亿元的营业额,对于远洋集团而言只能算“中规中矩”,但充足且均衡的土地储备、殷实的持有物业家底,着实让不少同行羡慕。

从远洋集团2021年各区域的销售额及增速来看,北京区域和环渤海区域销售额同比略有下降,且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也由49%下降至39%。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东、华中和华西区域销售额增长明显,在总销售额中的占比由30%上升至47%。其中,远洋华东区域2021年实现销售额322.1亿元,同比增长73%,在远洋集团业绩占比达到27%,同比大幅提升12个百分点。包括上海、无锡和南京等一二线城市均为远洋集团贡献了较大的业绩增长。

分析人士指出,这离不开远洋多年来推进的“南移西拓”战略。通过完善全国化布局,企业可摆脱对单一区域市场的过度依赖,降低风险,同时还可以增加销售来源。

在持有物业开发运营领域,2021年,远洋集团已投入营运的项目可租赁面积约392万平方米,实现全口径租金收入约人民币47亿元,同比提升13%。殷实的家底和专业的运营能力,为远洋集团轻资产化、探索新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2021年10月,远洋集团成立14亿美金规模的写字楼股权基金,成功引入多家主权基金及国际机构作为LP投资人,在持有物业的轻资产运营迈出一大步,轻资产意味着远洋不动产的开发、设计、运营、管理将向外部市场输出,专注投资于一线城市核心商圈成熟甲级写字楼项目。2022年4月,远洋集团与其大股东就颐堤港一期项目的轻资产合作计划已正式落地,合作规模约30亿元。

2022年5月,围绕北京某核心持有型物业,远洋集团与险资企业亦达成合作意向,金额规模约50亿人民币。据悉,通过推进轻资产化,远洋集团回笼资金将超100亿元。

产品稳,“建筑健康”优势持续发力

稳健的财务状况、充沛的现金流,为远洋集团精研产品、夯实产品品质、确立产品领先优势奠定了基础。作为“建筑健康”的先行者与践行者,远洋集团历经7年深耕,已逐步建立系统、全面的《远洋健康建筑体系》。

自2015年,远洋集团将“健康”作为其发展战略,2016年在业内率先宣布开启健康生活时代,并将“健康”打造为远洋建筑产品标签,并率先引入国际WELL建筑标准。而被称为“奥斯卡”的WELL标准,此时才刚刚引入国内,远洋作为几乎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开始了全力以赴啃这块“硬骨头”。

截至2022年5月,《远洋健康建筑体系》已在全国40余座城市、130余个项目推广,落地面积超2200万平方米,更有28个项目完成WELL注册,其中12个项目获得WELL终级认证,是国内获得WELL认证项目个数最多、面积最大的企业。

2021年12月,远洋集团融合多年的建造与运维经验,对于健康建筑的“颗粒度”管理,予以全面的梳理与升维,推出了具有可操作性强、具有实践指导水准的《远洋健康建筑体系》,可分为三个维度,“物理环境健康解决方案”“健康生活方式引导”“可持续低碳技术融合”。

在十四五规划中,作出了“30/60”的“可持续低碳”远景规划。如何在宏观层面与微观层面予以融合?

凭借着对于健康建筑的系统性实践,远洋集团成为首批响应国家“3060”碳中和目标的房企之一,到2050年将实现“碳中和”。在石家庄首个全被动式超耗住宅小区——远洋晟庭,被动式住宅节能率可达90%以上,成为率先在低碳建筑落地的住宅项目之一。

从锚定健康建筑到发布并升级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远洋健康建筑体系》,在建筑与人、建筑与环境、建筑与城市的社会维度及空间维度与中,远洋集团都扎得很深,这得益于远洋对于主航道的战略坚持与系统管理的红利。

两年多来的疫情,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居住习惯,以及对住宅建筑的健康诉求。市场认知的改变,对房企产品体系提出新的要求,未来住宅市场将加速向“产品为王”的制造业逻辑回归。据不完全统计,目前Top30 房企中80%已陆续发布了健康系列的产品。

而远洋集团在“建筑健康”领域的持续深耕,已结出累累硕果。如全面落地《远洋健康建筑体系》的武汉远洋东方境世界观位列武汉住宅年度销售金额第一,天津未来城位列天津商品房销售套数第一,杭州宸章新邸及上海远洋虹桥万和源等项目首开去化率达100%。

在过去的一年时间里,经历了二十余年历程的中国房地产业发生了根本性的转折,对于一些企业来说,高杠杆、高周转模式已经完全颠覆;在这样的出清过程中,行业逻辑正在重构。以底线思维做经营,以高线意识做产品的远洋集团,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同行者。而今,远洋集团正依托稳健的财务状况,均衡的战略布局,成熟的产品体系,在战略定力与产品主义的叠加优势中稳健前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