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宇地产读城|不知不觉,南京“潮”了很多年

历史学家朱偰在比较长安、洛阳、金陵、燕京“四大古都”时,曾这样盛赞南京,“此四都之中,文学之昌盛,人物之俊彦,山川之灵秀,气象之宏伟,以及于民族患难相公,休戚相关之密切,尤以金陵为最”。

1.png

南京市丨图源网络

既是中华变迁史上不能错过的帝王州,又是文人墨客口中的江南佳丽地。不在南京的,羡慕它的沉静有力,在南京的,则可惜不能亲历它曾经的岁月风华。什么让它站立浪潮前方,又因何,能长盛不衰?

六朝古都 时代潮头

亲鉴过“一条颐和路,半部民国史”的风光印记,耳闻过“两千三百年人文历史”的城市积淀,也很难想象到中华文化精粹能以这样高的密度在同一片土地上聚集。

2.png

六朝博物馆丨图源网络

诸葛亮路过时为秣陵的南京,就判别此地难觅,乃“钟阜龙蟠,石城虎踞,真帝王之宅也”。历六朝丰盛,经近代史上数次转折,圣贤视此地为文化桃源,政界人物视其为风水佳境。仅清凉山一处,就前有大家,后有巨擘。南麓,是爱国诗人龚贤故居,后坡,为诸葛武侯祠遗址。更莫说“中华人文第一山”紫金山、“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秦淮河,金陵四十八景,景景皆绝代。

3.png

明孝陵丨图源网络

说不清具体从哪一时期开始的居住风尚,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到蜀汉丞相诸葛亮,一长排晃动时代风向的曾住者名单让南京愈来愈显神秘,也从未让慕名而至的后人失望。是风水地理滋养而成的浩然气度,亦是城市文脉赋予其的永恒生命力。

“东南第一学”

有人盛时居南京,有人因南京而名扬四方。

距今“中国明清皇陵之首”明孝陵8公里的地方,盘踞着“第一所国家最高学府”夫子庙,素有“中国古代官员的摇篮”之称,唐伯虎、郑板桥、施耐庵、陈独秀,皆从这里走出。象征帝王气韵的皇家领地与培育青年力量的文教中心互望,解释了南京得以长盛久治的深层逻辑。

4.png

江南贡院丨图源网络

崇文重教的氛围让南京成为一座成长之城,能凭学力更新自我,亦能不断接纳、探寻、升华新兴势力。在这里,六朝文化、明文化、民国文化、佛教文化能独立存在又得到最淋漓尽致的展现,同样依附于强大的城市包容力,文化、经济、政治发展能互为推动,同生共荣,代代有人物。

5.png

南京大学丨图源网络

因此,经历两千多年风浪,前后四十多次更名,南京能始终以样本地位立于国家发展前端。从古时的政治人物摇篮发展为如今的国家重点科教中心,位列全球科研城市20强中第8,拥68所高等院校、12所双一流高校、38门一流学科数,教育资源实力仅次于北京上海,位列全国范围内第三(数据来源新华网2020年《中国双一流大学城市排行》)。

“黑马”南京 城市创新新样本

看似默默无闻,实则悄然起势,是青年的成长路径,亦是南京城的发展风貌。在南京城因为山水古迹频频刷屏时,很少有人发觉南京这座“古都”近些年在全国城市排行中的高位“出圈”。

2020年第一季度,南京在全国发展速度放缓背景下成为重点区域中GDP保持正增长的唯一城市;2021第一季度更以3824亿GDP总量、16%增长率成为全国省会城市四强(数据来源盘古智库)。

6.png

南京丨图源网络

2016-2020年五年期间,企业年度注册增速稳定在12%以上,近三年增速均高于深圳、上海和北京,投资活跃度跻身36城第一方阵(数据来源天眼查)。这些,都让南京成为国人眼中“中国最特别的城市”。

2021年4月,经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同意,江苏省安徽两省政府联合印发的《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公布,作为首个国家级认证的都市圈发展规划,南京积极完成使命。空间布局上,将形成以南京为中心,以沿江、沪宁至宁合等通道为射线的综合交通网络。到2025年实现城际“断头路”全面消除,南京与各城市之间1小时通达。对产业创新协同水平、体制机制改革等都提出了新要求。依托于城市整体提速,今年,14个航天航空项目签约落地、已建设3年的“百万硅巷”成效初显.......

7.png

意境图丨图源网络

可以看见,围绕《规划》提出的“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长江经济带重要资源配置中心”定位,南京在圈画城市发展脉络基础上利用人才优势不断推陈出新,已形成根植于自身文化经济土壤的特色路线,乘势起飞。未来的土地价值与居住体验将成倍提升。

南京锦绣云麓 见证青年崛起

南京发展需要青年参与,青年未来则依托于崛起中的城市圈层。南京锦绣云麓的选址及产品打造上都融入了这种观察。

8.png

南京锦绣云麓

作为南京城市发展新门户,伴随梅钢片区和宁芜铁路改造,地铁S2号线和国际足球小镇等项目规划,锦绣云麓位居的板桥新城有望成为新兴的行业才俊聚集地。近享软件谷、雨花经开区等资源配套则可助力南京青年新社交圈形成。房屋空间方面更独具匠心,加持智能家居系统、新风系统、中央空调等科技设备,让希冀新潮、舒适、智慧的青年生活方式得以在南京完整落地。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