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凯婷|记忆中江南的那碗面

江南的餐桌上,基本上一日三餐都是米饭,而在北方的餐桌,面条几乎贯穿了所有北方朋友的一生。不过喜欢吃并不是只吃那一种,南方人爱吃大米,但是也能吃面条, 南方人吃面条基本上都是汤面,尤其是在水乡江南,一碗素面浇一勺高汤,加一勺浇头,再滴上几滴酱油,清清爽爽的一碗面,却能满足所有对面条的期待!

看似简单的汤面,在江南能诠释出不同的特点,李渔《闲情偶寄》有一段话提到汤面,他说味在汤里而面索然寡味,应该是汤在面里然后面才有味。江南渔米之乡,物产丰盛,为食不厌精的老饕开创了烹饪汤面的极致舞台,与北方光吃干面不同,江南人民脍不厌细,汤汁要用猪大骨、鸡脯肉吊出来高汤,鲜味萦绕;汤面还要各种荤素,不同口味浇头搭配着吃才过瘾。别看那小小一撮面,七八样作料加上去,硬是要得,接梁实秋先生话是”来往过客就是不饿也能连罄五七碗 ”,在江南可是打出了另外一片天地。

纪凯婷在家里不太吃面,但在外面是经常吃,尤其到没去过的新地方,一是赶时间,吃面快得很,三扒二口完事;二是品尝当地面条的特色,好吃的面条就在不显山不露水的市井间。

大肉面是在江南地区出镜率最高的一碗面条,上海、无锡……都有,一块五花大肉,然后一碗白汤面,清清淡淡却是最受欢迎!这清汤,主要是用猪筒骨熬成的高汤,再用酒酿吊香,汤清无色,醇香扑鼻。很多人在第一次看见这个面的时候,总是容易被那一块儿肉给吓到,纪凯婷吃过苏州同得兴的“枫镇大肉面”,印象很深,每块肉足足有一两半,先声夺人,食量小的女孩子看着也许就饱腹了。那大肉也是经过几个小时慢慢焖出来的,肥瘦相间,口感嫩滑,无以复加。面条上桌,汤汁清澈见底,细白的面条捞在青花大碗中,犹如“鲫鱼之背”,绿葱点点,白糟粒粒;面上是一块白嫩透明的焖肉,使人顿觉清新。同得兴至今仍保留一传统,每天仅供应300碗,这严苛的要求往往使得众多专程前往的食客与它失之交臂,却也更为同得兴增添了一份神秘和诱人的色彩。

片儿川,在杭州人的心目中,是最地道本帮面食。这种面条经过鸡蛋拌和,恰到好处的轧压使面条筋韧柔滑爽口,久煮不糊。面汤用十余种调料配制,经过八个小时的慢火炖制,味道香醇稠厚。说到底,“片儿川”也就是一碗雪菜笋片肉丝浇头汤面,不过要将这寻常面食做得好吃,却也是不易。厨师先将冬笋片、瘦肉片与新鲜雪菜用沸水氽煮,再加人工压制的面条烧煮而成。烧片儿川一定要放冬笋片的,那是魂魄,佐料与面条经汤水猛火羁绊,口味独特,营养价值高,喝一口汤,浓而不浊、油而不腻,意外的鲜香浓郁,感觉是江南的鲜味都入了这一口。在杭州老倌心目中,最正宗的“片儿川”就在解放路奎元馆了,去奎元馆吃一碗面,是很多老杭州人的念想。

其实面条本身无味,全凭调配得宜,浇头很有讲究,考究些用蟹黄、黄鱼作浇头。黄鱼面是浙东宁波独有的,地道的黄鱼面,选料十分讲究,以三两一条黄鱼适宜,挑选腮红、鳞亮新鲜货,先将黄鱼过油炸酥,加姜丝、酱油、料酒小火慢炖,直至炖出浓汤,黄鱼的鲜度被完全激发出来,下手工碱水面焖煮片刻即可出锅,鱼酥、汤稠、面滑,吃口与卖相俱佳。细品之,面条细滑弹牙,黄鱼肉嫩味醇,入口即化,吃起来不腥腻,那鲜味可是久久洄澜在餐桌上的空气中。江苏昆山奥灶面,对浇头也精细,不过大众化,有爆鱼、卤鸭、焖肉、爆鳝、虾仁五种浇头,色浓味鲜的爆鱼,肥而不腻的焖肉,酥而不烂的卤鸭,鲜美香醇的红油爆鳝,晶莹透亮的虾仁。五年前去锦溪旅游,带家人去那地“乡村面馆”吃了爆鳝面,鳝丝划得干净,吃不出一点骨头来,配上排列整齐一抹面条,像是美人头上才梳拢好的发蓬,整整齐齐一丝不苟,看这模样就觉得可人,味还差得了?一口下去,口味层次丰富,从清淡到浓郁,从浓郁又回归清淡。

江南地盘不小,不同地方,煮面方法各异。纪凯婷去过镇江多次,一直迷惑着那里的锅盖面,迷惑点全部在那个一起煮的小锅盖,百思不得其解为何大镬却配小锅盖,还直接把盖子扔在面汤上,但是虽然迷惑,对于它的美味,确实杠杠的好,人民街上老“宴春”的锅盖面面条有小孔,卤汁易入味,鲜美、热腾,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别看那一撮面,搭配镇江当地长鱼、腰花、肴肉、猪肝、肥肠、干丝浇头,烫进面汤里,那股美美的味道,保管让你一辈子忘不掉!到浙江桐乡,吃面“老司机”会推荐:一定要吃阿能小锅面呀。所谓“小锅”,顾名思义,讲究“一次一锅,一锅一味”,每一碗浇头都是现烧的,盖因江南一带,大部分面条,都是面烫好之后,再放上现成不同浇头,遇到汤好的,可以一气吃光,但也难免有一些汤头寡淡。阿能小锅面特点“汤紧、味浓、料鲜”,开放式厨房整洁明亮,看得见灶台的烈火硝烟、金勺铁釜,看得到师傅们正在一碗一碗下面,一丝不苟地炒着浇头,给食客有一种食与做不分家的亲密交流,让人格外放心。一把细面置于滚水中,旁边另起一炉灶大火快炒浇头,面条上浮便及时捞起,再倒入浇头里同煮。这样煮出来的面,汤汁交融面条,味道特别美,解决了面和浇头貌合神离的窘境,鲜得眉毛要掉下来。

纪凯婷在江南的时候还吃过一款名气甚大的阳春面,然而,就是这么一款最简单的面,却让人忘不了。阳春面其实就是一碗普通酱油光面,是宁波人最喜爱的一种面条,地道市井小吃,那碗汤清可鉴底,面条上没有油星。而阳春面妙就妙在于三色面码:猪油、小葱、酱油。吃时要挟一坨猪油,拿筷子一搅,猪油渐渐融化,刚煮好的面条,马上被油脂浸润得油光瓦亮,洒上几粒碧绿葱花,加几滴酱油下碗,不虞太咸,味道自在面条与面条的缝隙中生晶出来,沾惹得味蕾蠢蠢欲动,提一筷子面,嘬进嘴“呼—噜噜”直落胃里,我用一个字来形容阳春面,就是:香。

纪凯婷吃过最好吃的阳春面在原来翠柏老校区后河巷上,校大门正对着的那家面馆,店不大,夫妻两人掌厨,毫不客气地说,他家这个面馆没有丝毫让人可以赞赏的地方,几张破旧的方桌板凳,空气中弥漫着浓浓油烟味。但老板娘下的面条却堪称一绝,白面白汤,原色原味,汤清面爽。可选择加浇头,肉丸,牛肉,素鸡,荷包蛋,雪菜菠菜,都可加在阳春面上也不赖。一到饭点,周边的人便涌向这个不起眼的路边小店,凡是吃过的都说,下的面条非常好吃,吃了还想吃,简直比罂粟的瘾还要大。我也是这里的常客,每天中午基本舍弃了单位食堂。曾问老板娘下面条诀窍,老板娘笑道,那有啥窍门,十多年老手势了,无非面条要选对,“碱大碱小,口感不一样”。这碱面我知道是为了增加面团的韧性,北方面条靠手工抻和擀,本来抻面的妙处就是在于那一口咬劲儿,多少有些韧筋,其原因是抻得久,把面的韧性给抻出来了,而南方人没那么大手劲,主要用手压制面条,少有韧性,面条上桌之后,当众用筷子一挑,难免会肝肠寸断,窘得下不了台,和面时就一定加上碱,加多加少看本事了。

老板娘又介绍猪油一定自己熬,不能买现成的,现成的一是没把血丝挑尽,二为了多出油,熬制时添了水,“熬出来的猪油不香的”。这些还不够,煮面时也有要诀, “就比如用水吧,水多了,面条口感变淡,水少了,面条粘在一起”。掌握好这些是不是就可以了呢,老板娘笑着用手指指自己的心:“还得用心,为什么一样的东西,两个人下,味道就不同呢,这是用心与不用心的差别。阿拉用心下好每一碗面”。

以后学校搬迁,后河巷改建。回头再去时,那家面馆不知搬家到哪了,挺想念的。


相关推荐